马云:我没能力也没欲望去干涉媒体报道评测
此前阿里巴巴集团执行主席马云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,南华早报中文网分为上下两篇刊出。在上篇中,马云对中国经济进行预判,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为全球称羡,下篇回应了入股《南华早报》的用意,谈了对中国文化建设赶不上经济建设以及对香港困局的看法。以下为采访实录。
谈入股《南华早报》:没有能力也没有欲望去干涉报道
问:现在《南华早报》已经加入了阿里巴巴的大家庭,您对南华早报的前景有何看法?对南早扮演的角色怎么看?
阿里巴巴加入了《南华早报》的未来,我们非常兴奋。 《南华早报》是一家了不起的媒体,也是香港最好的媒体之一;郭鹤年先生接手之后,更是成为了亚洲最顶尖的英文媒体之一;阿里巴巴希望透过我们的技术和资源,协助《南华早报》成为一家全球性的媒体。亚洲正在改变,中国也正在改变。所以《南华早报》会拥有大量的机会。与其他媒体相比,《南华早报》凭阿里巴巴在中国、在亚洲拥有的资源,可以令整个世界更好地了解亚洲、更好地了解中国。如果南华早报能够扮演东西方桥梁的角色,我相信这家媒体未来一定会成功。
问:阿里巴巴曾表示《南华早报》的报道应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有别于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。您认为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叙述方式?
首先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读者公平。读者有权利认识一个客观、真实的中国。我很幸运地去过不少地方,但我越多地接触世界各地的人,越多地听到他们对中国的看法,我越觉得其中的误解很大。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,他们没有从媒体上得到准确的信息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历中国,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去欧洲或西方,所以我认为这其中有巨大的机会,也正是一家媒体可以承担责任之处——帮助人们以更全面的方式来互相了解,而不是用只由只言片语就轻率地得出一个结论。我非常高兴《南华早报》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,以更为广阔及更具深度的方式报道中国。所以我认为《南华早报》要做的应该是“对我们的读者公平”。我们应该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中国。
问:有一些评论猜测,阿里巴巴发布收购南华早报公告的含义,似乎是指未来《南华早报》有关中国的报道会变得更正面,甚至会在一些棘手的议题上帮中国粉饰。您对这些猜测有何回应?
我没有做过记者。但是我相信,如果还没报道,就先给一个媒体定个规则,要正面去报道,还是负面去报道,这个报道本身肯定就是片面的。我认为不是“正面或负面”,而是“全面”,非“片面”。我总结为“客观、理性、全面”。如果人们真的希望更好地认识中国,我们必须确保媒体的报道是东西方读者都容易理解的。正如我说过,我们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,而不只是为中国或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。
问:中国的故事错综复杂,有时甚至自相矛盾。媒体如何才能从具吸引力的客观角度,让西方读者可以去明白在中国发生的这些事情?
我觉得媒体最重要的是客观、公平和全面,不应该掺入偏见或成见。有时人们单纯以西方角度或东方角度看待问题,流于片面。《南华早报》可以做的,就是交代清楚事件的来由和文化背景。西方文化崇尚科学,讲究要么黑、要么白;东方是讲究黑和白之间混沌的发展,太极中间的变化。 《南华早报》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东方思维。东西方未必互相认同,但至少可以理解对方的出发点。
问: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之前提过,编辑方向会交给南早的编辑负责。您身为集团负责人,会不会参与其中?您会给编辑委员会什么样的建议?
我不是媒体人员,也没觉得自己有能力或者有欲望去干涉这样的工作。我不会参与到编辑决策,因为媒体有自己的专业规则和标准。我可能会为商业运作和报纸未来的经营模式给予意见,也可能以读者的身份参与,就如何提升读者的体验提供意见。我跟蔡崇信也讲,我说“你到《南华早报》,你要代表的是广大的读者,你不需要代表股东,你只代表读者。”为此阿里愿意不断投入,我们要加强编辑团队、加强记者团队,让这个媒体的实力增强。南早对于阿里巴巴最大的回报,是变成一个受人尊重的媒体。
谈中国经济放缓:放慢才能船调头
问:身为中国重要企业家,您怎么看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?供给侧改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正确的应对方法,还是会招致风险,进一步影响经济?
中国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,它的经济规模那么大,不可能无止境地按照这个速度增长。再按照这样的速度去发展,对中国也没有好处,不但不可持续,还会破坏环境。要是中国现在的经济还是继续以双位数增长,我们要担心的恐怕会更多。
中国当前有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,例如环境恶化、贫富悬殊加剧等。如果不改变增长模式,就会出现问题。经济放慢才能船调头,船小容易调头,今天中国这艘船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大船要掉头,一定要慢,快了肯定不行。
我觉得,未来三五年中国经济会面临挑战。经过三十多年的增长,花几年时间调整方向也是合理的。中国经济现在的增长速度是7%,有人认为实际速度可能只有5%左右。但就算这样,现在全世界并没有一个规模相当的经济体以这样的速度发展。
我们没有必要恐慌。衡量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率。如果可以保持就业稳定,经济就不会有问题。今天中国经济一方面是传统的经济开始在下滑,但是服务、消费、高科技经济在增加,这给年轻人带来巨大的机会。物流及快递行业也为低技术工人创造了大量职位。
我觉得未来十五年到二十年,中国还是会充满机会。这个国家有13亿人口,当中七到八亿人已经脱贫,二到三亿人属于中产阶级。如果好好发展互联网科技,中国就能够推动消费、服务及科技信息产业高速发展。我认为在这个时候,中国能够诞生出了不起的企业。至于货币宽松政策,还有供给侧改革,是否能够改变中国经济,这毫无疑问是两个很重要的积极要素,但是真正最重要的要素,我认为是企业家精神。只要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被发扬光大,中国未来就会成功。
问: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,从早期需要外来的资金,需要外来的技术,到现在中国开始输出技术、输出资金。既有很多希望到中国做生意的投资者,也有很多中国投资者希望走出去。您会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?
中国经济放缓以后,这在为中国供应煤、石油、钢铁等原材料和资源的国家中引起了恐慌。这种恐慌被放大,而恐慌本身大过了中国经济所面对的问题。有些西方投资者慌了手脚,于是撤出中国。对此我们无可奈何。但其实资本外流造就了机会。要在中国做生意,必须把目光放远一点。长远来看,中国的机会其实还很多,中国农村还有那么多的机会,中国改革走向服务业,走向高科技,走向消费的机会太多。如果今天还是搞钢铁、石油这类传统行业,就要选择性的发展。
很多人问,美国互联网公司进中国,怎么没有多少间成功?其实美国只来了少数互联网公司,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,几十万家互联网公司创业,活下来的就这么几家,真正大型的就是百度、阿里巴巴和腾讯,好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二三十家。做一个创新工作,去任何地方,都很难。人家美国人说我们互联网公司到中国都没有成功的,你跟我讲一个中国公司在美国成功了?你跟我讲一个欧洲公司在美国很成功了?跨境做生意,跨文化做生意本来就很难。如果你希望在两三年以内做成功就不容易。我的看法,去任何地方做生意,要长远,尤其在中国,你要了解文化、你要学会欣赏文化,这是我觉得未来全球化的关键之举。